高洁饮清露

点击数:10    发布时间:2023-10-18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蝉有着独特的寓意,常被视作高洁的象征。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蝉的幼虫栖息于暗无天日的泥土里,等待数年方蜕变而出,或是藏于高枝,或是飞在空中,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且居高处声清远,故古人常以蝉来比喻洁身廉行的品德。

蝉因其特殊的成长方式,在中国古代被赋予复活与永生的意义。在酒器、食器、兵器上,常以蝉纹来装饰,希望如蝉一般“食洁”“复生”。幼蝉脱掉外壳,躯体在原来基础上延伸方能高飞,故称为“蝉联”,《梁书》中即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一句盛赞王氏家族的荣誉鼎盛。

但在给蝉蒙上神秘色彩的同时,蝉亦是弱小而可怜的。东汉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曾有一段与蝉有关的故事,一日,他赴邻人小宴,行至邻门,忽闻琴声而大惊,遂转身返家。邻人追来相问,蔡邕答,方才自己从琴声中感到杀机。邻人解释,在弹琴时,猛见螳螂在蝉之后,怕它伤害蝉,才以琴声相警。蔡邕听了,有所启发,后作《蝉赋》。曹植亦有《蝉赋》,“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赞颂了蝉正直清高、与世无争的品格,抒发了忧谗畏讥之情。

蝉的生命更是短暂。《庄子·逍遥游》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蟪蛄即是蝉的一种,蝉来到地表以上,寿命只有数天数周或短短数月,难免不知初春与晚秋,李白有诗:“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杜牧亦有诗:“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其实,纵然蝉生命倏忽,但它却珍惜时光、放声高唱,尽情活过一回,短与长又有何区别呢?

西晋名士陆云在其《寒蝉赋》中称蝉有五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中的蝉的推崇赞美,更是结合儒家思想的升华,体现出对自我道德完善的不懈追求。陆云曾作为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见司马晏在西园大肆营建宅第居室,陆云直言敢谏,劝其节俭、矫正世风。

咏蝉的诗有很多,最为著名的有几首。虞世南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前两句描绘了蝉清华俊朗的特点,后两句是内心表白,立身洁净的人,决不会趋炎附势、拉帮结派,既然身怀着才华与品德,便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他日定能声名远播。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尊自爱之情,风格含蓄委婉,韵味悠长。

李商隐则以蝉诗志清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最为动人的是尾联,蝉啊蝉,难为你不时提醒,如同为我警诫,我全家也已经和你一样,清贫而清高啊。此时蝉与作者成为知音,诗中的蝉也就成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虽然清苦,但请放心,任何时候我也决不会做出有损节操之事,这就是诗人与蝉的共同选择与命运。

蝉声高唱,入耳振奋,食洁复生,更待来年。它似乎在以中华文化独有的腔调与意味告诉人们,别辜负这热烈的生命,别辜负这清白的人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专员办)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