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署的“廉政”楹联

点击数:10    发布时间:2023-11-20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始皇时建县,明初设府,为江苏省管辖面积第一大府,辛亥革命后撤府改县,“府署”变成县府大院。新中国成立县府搬迁后,淮城镇利用这些房产办起了一个街道工厂,这一古迹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2003年,淮安市政府对旧府署的大堂、二堂等原有建筑进行了修缮恢复。
  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古署坐北朝南,经历次维修扩建,规模宏大,占地近20000平方米,房室300余间,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总体建筑布局工整严谨。淮安府署大堂体量为全国现存地方衙署建筑之最,它是今人了解古代官衙文化的实物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淮安府署的“官衙文化”更多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廉政文化”上、呈现在众多牌匾及抱柱的楹联上。走进淮安府署,迎面一座“戒石坊”石刻四柱牌楼巍然壮观,牌匾中央印刻着“公生明”三个古朴遒劲的大字,意即公正才能明察事情的本末。“公生明”最早出自《荀子》中的“公生明,偏生暗”,而明朝流传的一个著名官箴写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许多为官者所推崇,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牌匾的背面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正告官员:“你们的俸禄,是民之膏脂,如虐待辜负百姓,等于欺天”。时刻提醒进出府署的官员们秉公办事,切莫徇私枉法。
  穿过“戒石坊”牌楼,便是府署大堂。大堂前方两侧是六科办公用房,六科对应着朝廷的六部。以左文右武为规则,东为吏、户、礼三科,西为兵、刑、工三科。六科用房皆有楹联,主要内容是明示各科职责,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励、自律,极富特色。
  吏科的楹联是:“考政核绩廉以衡;选官擢吏贤而举。”告诫官员要履行好荐用贤才,考问清廉的职责。
  户科的楹联是:“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告诫官员赋敛要体恤民情,对待编户方田等事情需谨慎。
  礼科的楹联是:“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范典守纲常。”告诫官员要遵守伦理纲常,注重礼义教化。
  兵科的楹联是:“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告诫官员要招募训练好勇敢善战的军队,保卫城池,护佑百姓安全。
  刑科的楹联是:“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告诫官员办理案件要对得起朝廷,秉公执法,审慎行事。
  工科的楹联是:“鸠工庀材精营造;通路开渠细耕耘。”告诫官员要珍惜国力和财力,用心于通路开渠事项。
  沿着院内青石铺就的百米长甬道前行,便来到了知府处理公务的府署大堂,大堂东西长26米,南北宽18.5米,脊高10米,颇为壮观。大堂内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忠爱”匾额,据说为皇帝钦赐,要求官员忠于皇帝,爱护百姓。大堂内柱的楹联也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以平实的语言,点出了为官之重,教育官员切莫高高在上,别忘了自己的百姓身份,极富重民的内涵。
  大堂外书一长联:“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利国泽民。”意指作为掌管淮海地区的最高官员,要时刻铭记责任,心系百姓民生,做到顶天立地,利于国家,恩泽于民。
  大堂后面的二堂是知府处理日常事务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的场所。二堂门前和厅堂各有一副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鸣雀噪,恐有冤情”“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这些楹联犹如晨钟暮鼓,提醒为官者每日“三省自我”,时时关注民生疾苦。
  淮安府署的众多楹联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民本观念和廉政文化,体现了古人的为政智慧,给后世留下了启示和借鉴。

(来源:学习时报)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专员办)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