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生风

点击数:128    发布时间:2024-05-13

 台阁生风出自《晋书·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说的是西晋时期,谏臣傅玄每次向皇帝奏劾贪官污吏时,刚直不阿,绝不容忍歪风邪气,有时事情议到了傍晚,他也不回家,而是衣冠整齐、正襟危坐,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朝。高官贵族都很害怕他,朝野风气也为之一变。台阁原指东汉的尚书台,后泛指官府。台阁生风指大臣在官府中严肃的风气,比喻官风清廉。

  风,繁体为風,形声字,从虫,凡声。由自然现象引申为像风那样快速、普遍的,如风行、风潮。风有流行的特点,有如社会礼俗习惯,故又引申为风俗、风气,如蔚然成风、移风易俗。由此再引申为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如风光、风度、风格、作风等。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意思是,治国理政要把辨察风尚、匡正民俗放在第一位。北宋苏辙在《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中说,“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同样是在强调风气习俗的重要性:风俗正了,中等道德觉悟以下的人都自我勉励做好事;风俗一坏,中等道德觉悟以上的人都自暴自弃做坏事。王安石在《风俗》一文中指出:“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可见,辨风正俗兹事体大,风气习俗的变化,影响到百姓的志向,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不可不慎重。

  刹歪风、治陋习,求治之道莫先于以上率下。为官者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形成感召力,能影响和带动一个地区的风气向上向好。清代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时,当地贪腐严重、奢靡成风,“各行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张伯行见巡抚衙门陈设豪华、帷幕华丽,便让人全部撤掉,换成普通的布。为刹住送礼歪风,他撰写《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张伯行以身垂范,震慑住了贪腐行为,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以史为镜,知古鉴今。党的作风如何,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的。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走在前、做榜样,就能形成上级带动下级、干部影响群众的良好示范效应。延安时期,面对经济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很快,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大生产运动。正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给群众树立起了风向标,很快掀起了劳动高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抢当生产模范在陕北军民中蔚然成风。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关乎党的形象,对于社会风尚的养成具有示范功能。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必须对自己要求更高、约束更严,时时处处做好表率、立好标杆,以优良的作风感染人、引导人,推动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专员办)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