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定

点击数:10    发布时间:2024-06-07

“知止而定”出自《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

  定,会意兼形声字,字形外部为“宀”,像房屋的侧视形,内部为“正”字,其字形像一只脚(止)走向城池,两相会意,表示一人战争结束回到家中安顿下来。本义为安定、安宁。《说文》:“定,安也,从宀,从正。”《诗经·小雅》:“乱靡有定”,意为战乱还未平定。安定又引申出固定、确定、坚定、定力等意义。总之,凡是定下来不再改动、变动或移动等都可为定。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保持定力,值得深思。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金钱财富、名利诱惑面前,始终定力如磐,做到临财不苟取,守节不动摇,从而名垂青史,功业有成。清代王志圻为官清廉,一次有人将珍贵的宋拓名碑用锦盒装好呈送到他案前,王志圻即刻命人将其退回。身边人就好奇地问道:“您对此素有研究,看看又何妨?”王志圻坚定地拒绝:“这种稀罕古物,一旦看过就难以割舍,之后就会被送礼人所利用。”

 如何修炼定力?古人认为可以先从身体入手,让人的身体能够定得住,坐得住,站如松,坐如钟,磨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静心和耐力。明代吕坤《呻吟语》曰:“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惟君子善处火,故身安而德滋。”认为只有协调、平衡好人体中的“火性”,戒除躁动、浮躁之气,方能心定平和,德业双进。

 当然,定火不仅指从生理的角度去调节、祛除人体的身体之“火”,从而让人的身心平和、中正和稳定,更重要的还是要克制人心中的贪欲之“火”。清代陈榕门曰:“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可见,修炼定火之功,就是要用天理、天道、公义、良知等克制人的贪欲、贪念,正如王阳明所言“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只有让天理、正念和正气充盈心间,方能不被外物所役,不为名利所诱,保持抵御各色诱惑的强大定力。若心中欲望、执著太多,杂念、邪念丛生,人心就易被其所扰、所牵,也就难以做到定。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修炼定力,关键还是要深悟“止”字要核,学会知止,做到当止应止。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意识,时刻保持对规矩、制度和纪法的敬畏之心,不被歪风、暗流和邪气所诱,坚守正道而行。那些廉者智士正是懂得知止,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自制力,从而能够一心为公,身怀正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专员办)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6号